老貓出版偵查課

【老貓出版偵查課】怎樣踢爆劣譯

這些年來一直有人「踢爆」名家譯者的翻譯,但很奇怪的,有些被踢爆的譯本,出版社二話不說,斷版下架,接受退貨,重新翻譯,才再上架;有些則波瀾不驚,你說你的,我賣我的,書繼續賣,譯者也繼續推出譯作,而且也不斷暢銷。

你說有些出版社就是臉皮厚嗎?但我知道某個被讀者指責的出版社,後來發生另一個譯本問題,卻是以認錯回收告終的。所以問題不在於臉皮厚不厚,而在於出版社和讀者的認知有差距。你覺得譯本糟透了,但出版社覺得也還好嘛,謝謝你指出的錯誤——譯本還是繼續賣。你說這麼多高手指證歷歷,還可以說「也還好」,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?

並不是這樣。我看過一些踢爆的文章,指出的問題有些確實是硬傷,被抓到錯,毫無疑問,但有些卻屬於見仁見智,你覺得應該這樣譯,但人家卻覺得應該那樣譯,這種問題吵十天十夜也是吵不完的。(本文不想變成翻譯研究,所以就不舉例了。)

無論如何,有硬傷總是鐵證,這樣也可以不回收嗎?

坦白說,有硬傷不是回收的必要條件。回收的必要條件是「有硬傷,而且超過合理可容忍的限度」。換句話說,一兩個硬傷是不夠的,必須要有很多,多到超過合情合理的程度,出版社才會認錯、下架、回收。否則的話,社方通常會說,真是太謝謝你幫忙抓錯了,我們下一版改進。

這樣我們馬上就要問了。這是書耶,神聖的知識耶,一個錯都不應該,還有「合情合理的程度」這種事?誰規定的?

出書當然希望不要出錯,但現實上有種種因素,讓出錯變得難以避免;這包括學識上的(不同派別見解不同),哲學上的(真的有百分之百全然為真的知識嗎?),也包括經濟效益上的(每本書的工作預算有限,無法追求百分之百,只能追求盡可能少)。

我不曉得會不會有人認為這是狡辯(錯誤難以避免,不應該變成錯誤存在是合理的),但書的世界一向是這樣的,反而如果你不接受這種狀態的話,恐怕還不算是真正的讀書人。

因為為學當疑,盡信書不如無書,自古以來,每一個老師諄諄教誨的道理,就是告訴我們任何書都不要期望它百分之百正確。不管原因為何,智識圈的共識就是書會犯錯,這是正常現象,無法避免。如果你不接受,這世界大概就沒有能讀的書了。

出版業者的心態並不是「這太好了,書有錯是應該的」,而是「儘管這樣,我們還是盡力往沒有錯的方向努力,至少做到不會太容易抓錯的地步吧」。

經過多年來的實務摸索,一本書如果要做到「不會太容易抓錯」的地步,及格標準差不多是萬分之一。一本十萬字的書不能超過十個錯(任何錯,錯字、錯譯、錯知識,都算在內)。大部分符合這個標準的書,敏銳一點的讀者看完以後,會抓到三、四個錯,一般人則看不出有什麼錯。

十萬個字正常排版大約會出成二四〇頁的書,萬分之一的錯誤率則相當於二十四頁有一個錯。這種錯誤率其實大部分人都還可以忍受,會忍不住爆料的,通常不是萬分之一的錯誤率,甚至也不是五千分之一,而是到千分之一,差不多兩三頁就看到一個錯,這種錯誤率就會讓很多人抓狂。

而一旦被踢爆的書屬於這種等級的錯誤率,出版社也就沒臉再裝著看不見,都會乖乖認錯回收。

我是真看過幾起出版社認錯回收的案例的。原因就是錯誤率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,出版社老闆臉皮掛不住。而如果有踢爆卻爆不了的,通常不是因為錯誤罪證不夠力,而是因為錯誤率不足以讓人「震驚」。

所以該如何踢爆一本劣譯呢?很簡單,你只要確保你抓到的錯誤硬傷,在全書的比例超過合情合理非常、非常多,就行了。你不能證明它有萬分之一的錯誤率就夠,你得證明它有三千分之一,甚至二千分一,那才足以讓人震驚。讓人震驚不需要地毯式勘查,只需要懂得如何正確取樣即可。最簡單的方法如下:

一、依照固定間隔,在一本書裡面抽出八頁;例如第二十頁、第四十頁、第六十頁、第八十頁、第一百頁……碰到空白頁就抓次頁。

二、找到跟這些頁碼相當的原文;

三、逐字逐句比對。

最好只抓知識的硬傷,不要抓文法的,或見仁見智的商榷。那些商確性的討論只會模糊焦點,看起來像證據,但很容易就可以反駁。你的踢爆如果有許多是很容易反駁的論證,那麼踢爆的威力就會大為遜色了。

八頁譯本全文相當於五千字中文,這種固定間隔的抽樣,代表的意義是,這是隨機的,而不是依照踢爆者意志篩選的抽樣。這樣的抽樣所得的審查結果足以類推到母體(也就是整本書),有可能有相同的錯誤率。

在這種抽樣之下,你只要找到三個錯誤,整體錯誤率就是萬分之六,已經超過萬分之一的及格標準六倍之多。一本十萬字的書會有六十個知識硬傷,平均每四頁就會出現一個。比起來,如果你用地毯式檢查,就算找到十個錯誤,那也是在萬分之一的「合情合理」的範圍裡面,不足以讓人震驚。

一個錯誤率讓人震驚的踢爆,才會讓出版社慎重考慮是不是要全面回收。否則就只是一個無力的踢爆而已。

octw